- 概要
- 历史
召陵区区号:0395
召陵区邮编:462300
召陵区位于漯河市区东半部,京广、沪渝铁路在此交汇,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,漯周高速公路、洛界(洛阳~界首)公路横穿东西。京珠高速公路入路口与召陵行政新区区址仅数百米之遥。西部紧靠全国一级编组站——漯河火车站,北距郑州国际机场仅90公里。突出的交通优势,为全区的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辖区总土地面积为405.38平方公里,全区总人口497578人。
召陵历史悠久,位居要冲,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。战国时期,魏国在此建立了召陵邑。2004年9月经国务院、河南省政府批准,设立召陵区,成为中国食品名城、全国卫生城、全国绿化先进城市——漯河市的一个新区。召陵新区总面积405.3平方公里,总人口49.7万人,交通四通八达,通讯畅达,能源充足,资源丰富。召陵人杰地灵、文化灿烂。这里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字学家、训诂学家、词汇家许慎的故里,他所撰著的《说文解字》是世界上第一部汉语大字典。这里名胜古迹丰盛,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。
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,优质农产品比重上升。全区优质小麦面积23.5万亩,是河南省商品粮基地。随着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,全区经济作物面积达18万亩,粮经比例达到60:40。在“双汇工程”的带动下,一批养殖基地和畜产品加工基地相继建成,成为全省重要的养殖业基地。林业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,全区各乡镇实现了平原绿化高级达标。
气候:召陵属于温暖性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。平均气温14.6℃,日照时数2180小时,年降水量786毫米,适宜的自然气候,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。
土壤:召陵地处伏牛山东麓平原和淮北平原交错带,最高海拔高89米,最低海拔50米。地势整体平坦,局部低洼,土层深厚。
交通:漯河地理位置优越,交通优势明显。京广铁路贯穿南北,漯宝铁路向西与焦枝线相连,漯阜铁路向东与津沪线相接。漯河火车站为全国一级枢纽编组大站。京深高速、107国道、漯界高速、漯平高速纵贯全境。是难得的公路、铁路“双十字”交通要冲。北距郑州国际机场不足百公里,仅一个小时的路程。
水资源:召陵境内有沙河、澧河、汾河、黑河等河流,属淮河流域,过境全长117公里。全区地表水量5760万立方米,浅层及中深层地下水量7180万立方米,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40立方米,水资源丰富。区内有污水处理厂一座,自来水厂一座。
召陵区的比较优势有四方面: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地产开发,这是新区独特的优势;二是农产品、畜产品加工及粮食机械制造,这是漯河——“中国食品名城” 的优势;三是钛白粉业,兴茂钛化工企业是国内最大的私营钛白粉厂;四是电料加工商户多,市场广阔,只要进行资源整合,就能培育一个龙头电料公司。
战国时期,魏国在此建立了召陵邑。秦统一全国后,召陵为县,召陵属陈郡。汉时,召陵县改属汝南郡。三国时属魏,仍沿汉制。两晋时,召陵属颍川郡。因避晋讳,召陵改为邵陵。南北朝时,南朝宋在郾城境内置颍川郡,领召陵、临颖、曲阳三县。北魏置颖川郡,仍领召陵、临颍、曲阳三县。逦道元称之为南颍川郡,治所在邵陵县之奇额城(今漯河市老寨附近);北齐改南颖川郡为临颖郡,仍领三县。隋开皇三年(公元583年)废临颖郡。开皇五年(585年)置郾城县,召陵县划入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道州,恢复召陵县。道州治所在郾城,领郾城、召陵、北舞渡、西平四县。贞观元年(627年)省召陵入原郾城县,属豫州(后改为蔡州)。
2004年9月7日,国务院批准(国函[2004]69号):撤销郾城县,设立漯河市郾城区、召陵区。将原郾城县的老窝镇、召陵镇、万金镇、邓襄镇、姬石乡、青年村乡和原源汇区的天桥街街道、翟庄乡、后谢乡划归召陵区管辖。召陵区人民政府驻人民东路。全区总面积405.3平方千米,总人口497578人,其中农业人口396265人,非农业人口100847人。辖4个镇(召陵镇、老窝镇、邓襄镇、万金镇)、3个乡(青年乡、姬石乡、翟庄乡)、1个街道办事处(天桥街),208个行政村、13个居委会。
2005年,召陵区乡镇区划调整:撤销翟庄乡,设立翟庄街道,辖原翟庄乡行政区域,街道办事处驻中山路与黄河东路交界处。截至2005年12月31日,召陵区辖1个街道、4个镇、3个乡:翟庄街道(新增);召陵镇、邓襄镇、老窝镇、万金镇;姬石乡、青年村乡、后谢乡。